BarretLee +
facebook send mail to barret sina weibo

无论在空间、微博还是其他的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大拇指、赞、顶等对信息作评价的按钮,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发现),这种方式极大的推动了社交平台的信息交互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引起人们的”赞欲”?那些“点赞狂魔”是什么样的思维逻辑?点赞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肤浅的表达下我自己的观点。

空间、人人、微博,这三个应该是国内用户覆盖最广、使用量最多的社交平台,平台每条信息下都有点赞的功能,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都有被赞过。互联网早几年流行写博客,很长很长的博客;后来,随着用户的惰性增加和社交平台开发者敏锐性的增加,出现了轻博客,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接着,索性出来更简洁的微博,限定字数在140字以内;像微信就更简单了,点开摄像头按下快照就产生了一条微博。这种方式让人们更倾向于简洁凝练的表达自己的一些心情,同时也更容易留住用户,用户只需要扫过信息,马上就能知道博主此刻的心情或者状态。

要让一个社区活跃起来,产品(包括视觉设计,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做好这是不用多说的,更重要的是让社区里头的人活跃起来,让他们去分享,去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在微博下发评论,也许最开始也只有评论的功能,后来又有了转发、分享、收藏等等,而“赞”的出现,让社区人们的交互性又提高了不少。

信息从眼前滑过,看完之后,心里总有些想说的话或者想表达的情感,有时候这种情感是特别模糊的,不能用具体的词去形容,只是有一种朦胧的感受,当用户看到一个赞字之后,会毫不犹豫的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于是顺手点了一个赞;如果这种情感比较强烈,他们用点开评论框,将这种情感具像表达出来。运营社交平台的那些人看透了用户的这种心理,他们会刻意地让用户看到这种赞的传播,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点赞。

上面这种引导点赞的行为是一种“羊群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物本身的意义,一人点赞,众人起哄。有些信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已经带有了“赞”的标识,浏览者潜意识里就会把这种信息归类为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阅读完之后,如果内心也倾向于“赞”或者想不假思索做一个快速评价的话,赞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这种赞首先已经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综合信息本身也给出一个赞,很顺其自然。有的时候,信息已经带有了负面的评论,但是浏览信息的人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纠正这种负面评价,于是顺手点了个赞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这条信息也成了有“赞“的信息了。

社区里还存在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看过的信息,基本都会点赞。有些是把”赞”当“踩”点,有的人只是想表达你发的状态我已经看过了,一种“朕已阅”的心理,当然,也不排除触屏手机触控功能不好,每次都能一不小心点到赞- -

差不多就这些么肤浅的解答吧。

作者:Barret Lee
出处:http://hustskyking.github.io/something-in-i-like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
点击查看评论